首页 >> 焦化设备

中国工程机械为何不愿在国内并购摄影周边

时间:2022/07/01 17:14:50 编辑:

德勤近日发布报告称,目前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潮从以往的国有企业,已逐步变为中国国有和民营公司并举的局面,同时中国大型企业选择的并购目的地,在近12年以来集中于美国及德国。

该报告指出,工程机械并购成为目前中国出海并购的主要行业,这也与中国机械行业的迅猛发展有关。2008年中国机械设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0万亿人民币,到2011年,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1万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接近30%。而机械行业的并购交易额,已占中国制造业出海并购比例总额的45%之多。

2012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了991起并购交易。虽然与2011年的1,157起相比,并购总数有所减少,但这丝毫不能阻碍“并购”成为2012年的一大热词,尤其对于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而言,更是如此。

2012年的中国并购市场体现出两大特点,一个是海外并购热,另一个就是资源性行业与某些亟需品牌与技术的制造行业并购热,当然包括工程机械行业。

在工程机械行业,2012年,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广西柳工收购波兰HSW、山东重工收购意大利法拉帝、潍柴收购德国凯傲,一系列大手笔并购事件不但令工程机械业内人士密切关注,行业外同样纷纷予以关注。再加上之前的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和徐工集团并购德国施维英,一个明显的趋势显示中国机械工程行业正在集体出海。

记者发现,在支持与鼓励为主流之外,有异议认为,国内工程机械企业争先出海,主观上是为了与同行竞争,以免被甩出快速行进的火车,还有一种声音称,在并购过程中,中国企业之间竞价,使海外公司卖出了天价。

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热衷海外并购

2012年,中国的工程机械企业正在持续掀起全球机械领域的并购高潮。相比通信、汽车行业命途多舛的海外并购,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并购之路则较为顺利。近年来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我国工程机械企业也加强了海外的商标和专利布局,为海外并购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1、并购目标锁定知识产权

相比欧洲的工程机械行业,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在国内排名前列的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以及三一重工,均是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成立。与其并购对象相比,如1934年成立的施维英、1958年成立的普茨迈斯特等,在品牌影响力、技术实力、国际销售网络等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因此有关人士认为,如并购完成,借助这些老牌企业的品牌、专利以及销售渠道,能够加速我国工程机械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进程。

2008年,中联重科曾以2.71亿欧元对当时全球混凝土设备领先企业、意大利的CIFA公司进行并购,实现了其进军全球市场的目标。中联重科在并购之初,就确立了“实行双品牌战略,也会考虑把CIFA产品引进国内市场,满足高端客户需求”的策略。中联重科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詹纯新表示,中联重科收购CIFA公司,获得了全球顶尖的行业技术,最典型的就是碳纤维泵车臂架,其核心技术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专利。据介绍,2011年,中联重科融合CIFA公司技术自主研发的63米泵车、80米碳纤维臂架泵车等一系列专利产品均已成功下线。

无独有偶,此次三一重工对普茨迈斯特的并购,也选择了类似的策略:普茨迈斯特继续保持经营独立,三一重工将专注于在中国开展业务,普茨迈斯特将继续以原品牌参与市场拓展。这样,德国将成为三一重工的混凝土机械产品在中国以外市场的新总部。有关专家指出,这种策略体现出的是三一重工对普茨迈斯特原有的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资产的倚重。

2、拓展品牌推动企业发展

从CIFA公司到普茨迈斯特再到施维英,仅就账面上的产值来看,如果近期中国企业的一系列并购动作最终顺利完成的话,世界混凝土工程机械位居前列的几家企业都将被中国企业收入囊中。这一系列并购高潮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品牌海外拓展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已得到大力提升。

近年来,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飞速发展,从国内市场走向国外,这与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密不可分。

据介绍,“产品未动,商标先行”一直是中联重科奉行的涉外商标保护策略。2007年,中联重科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商标注册保护工作,截至目前,中联重科已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了中英文商标。此外,中联重科还历时4年,将阿根廷、叙利亚、智利、墨西哥、乌克兰、印度尼西亚等6个国家的10件被抢注商标悉数成功夺回,为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扫清障碍。

同样,专利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近几年,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提升,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长。中联重科2009年提交了200余件国内外专利申请,而在2011年则提交了超过1600件专利申请,是2009年的8倍;此外,近几年来,三一重工提交的专利申请量也始终保持50%左右的增长速度,截至目前,三一重工已提交国内外专利申请4141件,拥有2457件授权专利,位居行业之首。

叶檀:中国企业为何不愿在国内并购

消灭过剩产能的重要手段是并购,中国并购市场没有消灭过剩产能,显示制度劣势。

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1月初发布数据显示,在清科研究中心的研究范围内,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了991起并购交易,其中披露金额的883起并购共涉及并购总额507.62亿美元;与2011年的1157起并购及669.18亿美元的交易总额性相比,今年案例数同比下降14.3%,并购金额同比下降24.1%。

2012年并购市场体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海外并购热,二是资源性行业与某些亟须品牌与技术的制造行业并购热。

虽然从案例看,国内并购多于海外并购,海外并购837例,占据84.5%的权重,海外并购112例,占据11.3%的权重,但海外并购的重要性在上升。根据清科的数据,2012年海外并购在并购案例数和并购总额两方面都再创新高,其平均并购额高达3.39亿美元;而国内并购不仅在活跃度上有所下降,其所涉交易额下降得更快,平均2241.11万美元的并购额尚不足海外并购的十分之一。

一方面是海外并购的重要性在上升,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之间并购减少,这是因为同业之间同质竞争,你有的我有,你无的我也无,无法通过竞争实现优势互补,无法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制造业快销品的盛行,品牌企业热衷于把下游制造企业纳入自己的代工基地,而非进行并购。企业更愿意挤垮对手,以白菜价把对手收入囊中。房地产行业并购盛行,无疑是因为各房地产企业拥有不同的地块,其他行业则无此优势。

制度劣势显示在高昂的并购成本中,不仅资金成本高,并购者无法获得相应的管理权。地方保护主义催生了许多地方性的冠军企业,一些国企虽然效率低下却能够获得廉价资金,作为大股东的地方政府不愿看到企业被出售。

即使并购成功成为大股东,控股股东也无法撼动高管,并购者无法获得相应的权利。一些企业及高管不习惯并购,只习惯于拉郎配式的同行资产划拨,我们很难把以往中国三大航空公司吞并小航空公司的案例称为并购,同理,目前中钢集团正在从事的谈判也不叫市场化并购。

近日,一份根据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所作的统计显示,2012年,北京房企商品房销售金额排行榜中,北京城建、中海、保利、首开、中国铁建、中化方兴等国企以迅猛的态势抢占了前十名,民企只有龙湖、SOHO中国尚存。地产老大万科在北京已跌出前三。而万科在北京市场的合作方,均是清一色的国企。SOHO中国销售的产品类型均为商业、办公单元。若以住宅为主而论,前十仅剩龙湖一家。

有一则案例可以印证国内并购市场的非市场性风险。日前,卡特彼勒公告称,发现去年6月完成收购的全资子公司郑州四维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多年来存在蓄意的不当财会处理,导致卡特彼勒去年四季度出现5.8亿美元(约合36亿元人民币)的非现金商誉损失,相当于减少每股盈利0.87美元。据外媒报道,失德行为使会计纪录和实际库存不符。卡特彼勒表示,目前已解除郑州四维几名存在蓄意财务不当操作经理的职务。

中国企业之所以愿意出口而不愿内销,原因之一是出口成本低内销隐性成本高;中国企业之所以热衷于海外并购,而不愿在国内并购,重要原因是国内并购无法获得足够的权利,隐性成本过高。

治银屑病哪家好

常州做包皮手术

昆明看男性不育好的医院

哪里看妇科看的好

重庆做包皮手术哪家好

相关资讯